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此外,我们身边也还有着一些不尊重劳动的现象。


  这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满分范文:

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劳动,是全人类共同遵循的准则,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到如今辉煌的现代文明,是劳动推动历史车轮前进。劳动,也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田地中精耕细作创造了绵亘不绝的文明古国奇迹,开拓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作了不可胜数的精神财富,“耕读传家”的传统绵延了千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祖训萦绕耳畔,劳动已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着的基因。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沧海须臾改。四十年改革开放,无数国人点滴劳动汇聚成时代洪流,使中国国力显著提升。农民劳动让我们端紧饭碗,工人的汗水是高楼大厦的每一块砖瓦,科研工作者使大国重器频频惊艳世界!没有劳动绝不会有今日举世瞩目的成就。

反观周围,不理解不愿意劳动的现象令人忧心忡忡。

学习忙,劳动占时间?同学们,人的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缺一不可,学习固然重要,但劳动也不可或缺。在劳动中我们锻炼意志,增强体魄,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也有助于我们的学习,丰富课余生活,两者相互促进,使我们的素质得以提高。将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诚然,科技进步能够解放我们的双手,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能够整日无所事事,人工智能也有许多无法完成的任务,体现人类智慧的脑力劳动依然重要,那些流传百世的文学经典,那些沁人心脾的阳春白雪是机器人永难创造的财富。“用进废退”,假如人人都不劳动,人类的机能难免逐步退化,未来的世界难以想象。劳动苦,花钱请人干?的确,劳动难免辛苦,可也是我们发展自身的重要手段,劳动成果取得时的快乐也是花钱买不了的啊!

凡此种种,都是忽视了劳动对国家进步,个人发展的作用,都是贪图享受的错误思想,于人于国,害莫大焉!在此我诚挚希望大家能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劳动不需要轰轰烈烈,日常生活中我们打扫干净环境共建美丽校园是劳动,参与社会实践去孤儿院看望孩子,在家里做些家务活,甚至是捡起地上的纸片,都是劳动。让我们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风气!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都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勤劳双手共筑盛世,让复兴中学肩挑复兴大任!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作文点评:

该考生开篇即紧扣演讲主题,对劳动的意义作了深入思考,认为劳动已是国人血液中的基因,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无数国人之点滴劳动汇聚成的时代洪流筑就了今日之盛世。紧接着笔锋一转,直指不理解和不愿意劳动的三种现象,对材料中的“劳动占时间”“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花钱请人劳动”三种说法逐一驳斥,明确劳动是自身发展的重要手段。结尾部分先向同学提出“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的希望,然后结合“从我做起”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劳动建议,倡议同学们从力所能及的劳动做起,共同营造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的风气。最后巧妙地结合了“复兴”一词回扣标题,发出号召:“用勤劳双手共筑盛世,让复兴中学肩挑复兴大任”。

全文先立论后驳论,再顺势提出希望与建议,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考生结合材料很好地完成了各项写作要求,行文能句句扣住“劳动”展开,主题突出。其语言质朴,演讲对象明确,针对性、感染力与号召力很强,演讲稿的要素齐全、文体特征突出,实乃考场不可多得之佳作。

作文题目深度点评与分析:

全国Ⅰ卷与Ⅱ卷的作文命题在形式上用具体的写作任务取代原来的写作要求,注重了作文的真实性、实用性,其目的是切实发挥语文学科的语用价值,让作文不再仅是一块敲门砖,除了考试,别无他用。

下面具体分析卷。

全国Ⅰ卷作文题指向中学生生活现实,其实质就是让考生分析评价中学生的劳动观,并虚拟了演讲这一表达任务,整个命题指向现实,其形式是完成演讲稿的写作任务。下面让我们来具体分析命题内容。

命题先从正面阐释了劳动的价值意义,“可是现实生活中”,话语一转,谈到中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四种现象,字里行间表达出,对劳动的这四种理解是错误的。其目的就是树立了四个靶子:无时间派、科学助力派、分工代理派、鄙视劳动派。

命题者把中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先作了归类分析,并形成了对立的正误之别,考生别无选择,必须批倒四个靶子。要批倒四个靶子,就必须提出与此对立的劳动观来。

与这四个靶子对立的劳动观是什么呢?

劳动太占时间了——占时间也得劳动;

把劳动交给人工智能——宁愿让机器人闲着,我们也得自己干;

劳动可以交给术业有专攻的人来做——不,我们所有的劳动都要自己来做。

虽然,这种推导有些机械,但符合一般思维规律,不是没有可能。关键是,按照一般思维规律推导出来的结论显然是谬误的。

当我们急需处理一些所谓的“非劳动”事件的时候,就不能兼顾“劳动”,很多有成就的专家学者,确实不太“劳动”。

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就是要解放生产力,机器人能做的事,确实不需要人再来辛苦,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现在越来越不需要亲自做衣服、不需要亲自做饭了,标志着社会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我们当然知道命题者的意图绝非如此,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推理结果呢?

问题还是出在命题者的思想认识里。

首先,在命题者的认识里,“劳动”的概念非常狭窄,从文中的表述可以看出,其内涵是指“体力活”,而且这个体力活是被赋予了用于说教的道德价值的。这样一来,考生对劳动价值的探讨被逼到了单维狭窄的区域里去了,劳动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与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产生的特殊意义就会被有意遮蔽而不能进入到写作范畴。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命题导致了写作肤浅化

其次,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让写作进入到两难境地。材料所立四种现象在某种特定情境下被中学生用作了推脱劳动的借口,其实质是逻辑上出了问题,可是命题者把这个当作与正确的劳动观对立的错误劳动观对待,四种现象的实质内涵被偷换了,而考生却要按照被偷换后的表达内涵理解,要否定这些理由的合理性,这将是非常困难的事。在这种情况下,考生只能用一些“高大上”的理论强化自己观点的正确,实质与所立四种现象只是擦肩而过,并不能形成真实的碰撞。

由此看来,命题即使指向了现实,也拥有了任务的形式,也未必就能命出好题,这些不过是一些外在的形式而已,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教育立场。真正的教育不是用对与错来检验考生,而是要给考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引导他们探究事物的真相,发现事物丰富的内涵。

劳动,不是一种思想品质的表现,它是人的存在形式,马克思一生都在研究人的劳动价值,“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依据生活实践本身的丰富和历史进步性,来说明价值的无限多样性及其发展趋势。它认为,由于人的本质的丰富性、现实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实践内容和条件具体性等原因,决定了现实人类社会中的价值必然是一个在结构、层次和方向上都极其多样化的、充满了矛盾甚至对抗的多元体系;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现实的多元化同时又表现了历史一元化的必然性。通过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发展,真善美等基本价值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充实,并战胜假恶丑,达到高度的统一,从而不断走向人类的最高价值的自由。”(https://baike.baidu.com/item/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14111881?fr=aladdin)我们的高考应该体现出对人类文化的高度关注和学术思维的培养,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初中生思品课的水平上

缺少了学术,文化是苍白的。

命题导致了写作肤浅化

来源:文 / 孙晋诺(江苏苏州中学园区校 语文特级教师)

发表回复

后才能评论